《道德经》的读书心得

时间:2024-08-04 10:04:33
《道德经》的读书心得(6篇)

《道德经》的读书心得(6篇)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道德经》的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道德经》的读书心得1

我最早接触老子,是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对老子的印象,能够说起初是很模糊的。近期,我局第六届读书会开始了,局领导向我们每一位干部推荐了《道德经》等书,最后有机会认真拜读老子的《道德经》了,那洋洋五千言中的智慧身影,让我如获至宝。随着一页一页的翻看阅读,《道德经》那智慧的灵光在我的眼前一道道地闪现。

想起林语堂曾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必须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此刻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的确如此,当我掩卷沉思,《道德经》给于了我十分深刻的印象。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人们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时代,“物质第一”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讲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变得十分物质化和金钱化。对于一名国家公务员来说,如何去应对物质时代的各种诱惑,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个人以为,就是要按照《道德经》一书中所倡导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守静处世,清静自省,消除贪念,宽以待人,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一、致虚守静是安于本职工作的根本。

《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这句话强调……

我一向认为,生活中应少一些浮躁喧嚣,多一些笔墨书香。《道德经》是人类礼貌的精华,它集中体现了真善美的标准,是文化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山峰。用心品读《道德经》是很美的,而恰恰是这些文字,在失望痛楚处给人以抚慰。读书学习是我生命的自觉,阐释圣典《道德经》,让我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使自己在教育教学的领域内尽心尽职,不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二、读《道德经》后,让我悟出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就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仅要了解别人能战胜别人,更就应了解自己有勇气战胜自己。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适宜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所以老子提出的“无为”,不是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贴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则的事情时,你所做的其它事情就是无所不为,所以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上善若水”就是这种“无为而为”的辩证极致。

除了“无为”、“虚静”,《道德经》里还有一个朴素的辩证思想,就是尊重宇宙和天地人的规律。在老子的眼里,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控制的,他提出的唯“知足”,方可长久;唯“寡欲”,方能无咎,也具有现实好处。他认为过分追求“声色货利”必定会带来祸害,只有充分地尊重规律,坚持按“自然、无为、朴素”的和谐发展规律办事,才能够利用规律来缓解、协调人类社会的诸多矛盾。在第三十九章里,他有一个很鲜明的阐述,就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以此类推,天下万物若违背了它的规律,必将受到惩罚。这种辩证法虽不很健全,却具有十分强的科学前瞻性。当前,现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实用功利主义的过度膨胀,人们往往强调工具、手段的合理性,看重的是物质利益的满足,认为个体的意志高于生命和自然的真,不愿意相信自然的逻辑,而任意地改造自然,享受加工后的变质生活,长远利益受到忽视,结果被自然一次次地还之以颜色,就是一个佐证。

三、爱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践行低碳生活。

站在我们的角度来说,老子所处的时代是刚脱离茹毛饮血的时代,就能对宇宙之中的规律有着如此深刻的认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个有无的论述,可说把世间万物的从生到死,从出现到毁灭剖析得精辟明了。道法自然的见解可说令我们现代人汗颜,几千年前的人就意识到要顺应自然,回归自然,不要去刻意破坏自然。而我们此刻把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搞得千疮百后才猛地发现提出环保的概念,要去保护补救了,其实已起不了太大作用了,一些补救措施是不能有多大成效的。因为失去的东西很多是无可挽回的,灭绝了的物种也就永远的消失了!

四、身为国家公务人员,定当竭力为国、为民效忠。

天长,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无私邪⑤故能成其私。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好的政府,之所以能够长久不息,是因为这是个政府机构运行程序贴合民众的利益,贴合道。政府的公务员不是为了自己的贪欲,性欲,食欲,玩乐,口福,性福,眼福,耳福等享受而当官,不是他们没有这些欲望,而是政府的机构没有这个机会,这些漏洞,让他们去为所欲为。因此好的政府为优秀的品德好的人带给发挥才能的平台,让愚蠢,丑恶,猥琐的人却步。这样的政府往往使公务员将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置之度外,不会出现让领导先走的场面,这样的政府才会生生不息。这不正是这个政府的公务员一丝不苟,无私无畏的行为,才能成就这样的政府生生不息,受到人民的拥护。我觉得做人首先要逐步克服自己的贪念。贪念消失了,自然就不太注重得失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然也就能够宽以待人。

以上是我读《道德经》的点滴感悟,《道德经》已俨然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清净处世,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读《道德经》吧,它会使你精神不再贫乏,生活不再无聊,人格不再卑下,使人高尚,使人聪慧,使人丰富,使人幸福,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道德经》的读书心得2

每个人都想从书本中汲取点什么,不同层次的人考虑会有所不同。由于这种差异性的原因,我的眼光从当今移开,去古书中找寻。读点自己不懂得东西,了解一些高深的理论,以期提升自己的素质。经朋友的推荐,找到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道德经》,试读之后,虽不甚理解,仅得皮毛,但坚持静静看完,零散地记载了些东西。结合现实,生发些个人的东西,为我所用。

老子,公元前 ……此处隐藏1280个字……觉得产生这种差异内容的根本原因是不同宗教信仰环境导致的。

扯得远了些,回到道德经。道德经里面的重点是什么呢?重点是一个人必须有道德,一个社会必须重视道德。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国人是以人来教导、以人来衡量对错的。但是有些人是以神来衡量对错的,所以不同的依托形成了不同的对比。记得BBC纪录片里面就有讲到天主教对人们的生活形成的影响,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因为我从小就被我父亲教导人要怎么样,人不能怎么样,怎么才能成为人,这种用人来衡量对错的教导的确对我形成了一种塑造,这里的我对我过去的评价只是陈述事实的意思。

道德经其实是基于道德上思考总结出的一篇,从侧面上说,人们在那个时候道德已经到达了那一种地步。道德经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衡量、发展、成就形成的。道德经说明了那时候我们是以人来衡量对错的。维持自我的存在是需要代价。维持一个人的存在,就是说你要维持自己一个人的标准。圣人的存在就是维持圣人的标准。

其实道德经是什么这个我不是很感兴趣,为什么会有道德经呢?上面已经给出答案了。这里觉得一个事情挺重要的,哲学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侧重分析“非物质”这个范围,但是人是由物质和非物质这两个范围形成的,学哲学的人不要忘了科学。

《道德经》的读书心得6

老子之著《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假酒、假奶粉、毒大米、毒火腿;坑、拐、蒙、骗;贪污、腐败等等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时见报端。

“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女的诱惑呢!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汲取睿智,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责!

其实,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端正心态的问题,它蕴含着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守自己的人生坐标;净心:净处自己的人生位置;尽心:尽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

“清静无为”为道教修道之本,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强调了致虚守静的工夫修养和复归之理。“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厘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曰明”,不会因“不知常”,而“妄作,凶”也。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则云:内以养正安静虚元,原本隐明,内照形躯。

司马承祯的《坐忘论》云:“心为道之器宇,虚静至极,则道居而慧生;身与道同,则无时而不存;心与道同,则无法而不通。”又云:“静则生慧,动则生昏”,这则是道教静中处世的指导思想。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才会在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是保持清正廉洁工作的源泉

净明道重要典籍《太上灵宝净明洞神上品经》的序言:“净明者,无幽不烛,纤尘不污”,由此而见,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没有丝毫的灰尘存在,是谓之“净”也,如果完全用人性的角度看待“净”的含义,那就是“不染”。

“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就从色尘(视根)、音尘(听根)、味尘(味根)、香尘(嗅根)、触尘(触根)、法尘(法根)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西汉智者河上公给此章命名为“检欲”,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再看老子《道德经》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君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乃可以托于天下。”我们可以看出“宠辱若惊”的根源就在于“为吾有身”,“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清澈透明,把个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处世,致虚守静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何来“贵大患若身”呢!

由此,净心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净心是保持清正廉洁工作的源泉。

尽心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这是说明了人们解读历史可以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而为己用,那我们通常所说的“前事不忘后世之师”。然而,我更以为,读典可明智,明智则生慧。

道祖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不妄为”正是人们静心、净心的外在表现,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尽心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有为”。

记得曾经看过一篇关于“什么是道”的文章,作者有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道在哪里!道就在我们身边,尽心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谓之道也”。

这句话浅显明白而又让人警醒。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自己的本职工作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道教所云的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为先”,崇尚“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各行各业都在加强道德自律教育,在努力提高群体的道德水准。

随着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二十字方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推出,具体来说,就是将“静心、净心、尽心”三心衍化为“六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集体,关心献给同事,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

在现代社会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下,一些有智之士越来越注意到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重读和阐释道教圣典《道德经》,积极挖掘道教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教理和教义,才能让道教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才能让人们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从而尽心尽责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道德经》的读书心得(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